- N +

深度解析丨10W+爆文的4大特征—你的符合吗?

深度解析丨10W+爆文的4大特征—你的符合吗?原标题:深度解析丨10W+爆文的4大特征—你的符合吗?

导读:

对于每一个新媒体编辑来说,最期盼的就是能写出一篇10W+爆文(爆文这两个字也不知道啥时候流 传出来的),或者能够发出疯传转发的文章。10w+爆文都是有套路可以遵循的,下边我就给...

对于每一个新媒体编辑来说,最期盼的就是能写出一篇10W+爆文(爆文这两个字也不知道啥时候流 传出来的),或者能够发出疯传转发的文章。

10w+爆文都是有套路可以遵循的,下边我就给大家仔细分析一下。

1、内容是一切的基础

首先扔出几个问题。

深度解析丨10W+爆文的4大特征—你的符合吗?

什么样的内容能在朋友圈造成刷屏事件?

什么样的内容用户看完之后能引起你的转发?

什么样的内容质量很高,而且许多公众号都转载了,可总的阅读量和转发量仍然寥寥?

有的人认为渠道决定一切,只要自己的渠道选择正确,并且曝光量可以达到一定量,便能依靠读者的人际传播点燃引爆点。

但,残酷的现实却是:渠道能起到的作用其实真的是有限的。

换言之,渠道的重要作用只体现在垂直方向的首次曝光,传播效果的好坏,最终还是取决于内容。

注:好的内容和有传播力的内容是不同的。

能够引起大众转发的内容,价值未必一定高于某些乏人问津的作品,只不过它们在某些方面上有着过人之处罢了。

2、转发的本质原理:价值观的认同

为什么用户会转发一篇内容?

可能是因为它有趣,也许是因为它有用,但背后的本质原因,都是因为这一点:

价值观相同。为什么有句话叫臭味相投,两个人能成为朋友、好闺蜜,并且关系逐步稳固升级,就是因为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同的兴趣点,认知点,总的来说,称为:相同的价值观。

正是因为价值观的相同,所以文章被我们认同和接纳,因此读者才乐于去转发它。

简单来说,我们的转发行为,与认同、评论、收藏是不同的。后三者只属于自己,但转发一方面是认同,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表达。

很多时候,我们转发一样东西,无形中其实都存在自己的目的的:

我希望向受众表达我的爱好、兴趣和价值观,并且由转发的内容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见解、认知和立场。

3、引起转发的特点

引起转发无非两点

1、有趣

2、有用

当我们觉得一篇文章有趣时,无非是说,它使我们产生了「沉浸感」,让我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。

转发「有趣的文章」会带来这么一种效果:一方面,会有一种成就感(你是因为我才看到这篇文章的);

另一方面,会有这么一种微妙的共识——这篇文章很有趣,我通过转发它表达我的认同,如果你也认同,那么我们就在冥冥中达成了共识,我们理解并认可对方的品味,认为对方是与自己相似的人。

有趣是如何实现的呢?

1)采用否定性的内容

否定性的内容可以影响到我们的认知,让我们的思维出现短暂的辨别,将否定性的内容与之前的一些认知作对比,从而让自己的大脑受到一定的刺激,并能在一定时间内记住它,当然,对于这些内容的对比,大脑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“好玩”的认知!

举例:

1、仙人掌放电脑旁边并不能吸收辐射,相反,还能增强辐射

2、刚运动完就喝水不能解渴,反而越喝越渴

看完这些是不是有种想点开看看的想法,这种想法的存在就是因为大脑收到了一定的刺激,一方面是好奇心的爆发,一方面是对信息的不确定性,想要点开看一下从而以验证自己以前的认知正确与否。

也正是因为这一点,大脑中对这些信息内容会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。

2)制造悬念

追逐悬念,同样是我们的本能。我们恐惧未知的东西,害怕结果的缺失,这同样是由进化决定的。环环相扣地制造悬念,一个解决之后立刻抛出下一个,可以最大化地吸引注意力。

3)制造共鸣

共鸣简单的解释,就是价值观的相同,正是因为价值观的相同,两个人才有做朋友的前提和基础,也正是因为这一点,让读者对内容产生了肯定和支持的想法。从而拉近与读者的距离

,让受众时时刻刻能够把自己代入进去。

4)讲故事

故事型文案、故事型文章内容,故事型内容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文体。

原因在于:故事相当于观念来说,是一种「情境记忆」,我们容易记住具体发生过的经历,是因为听觉、嗅觉、触觉等感官协同参与构建了回忆。因此,当我们阅读故事时,唤起的是我们对于相似经历的「情境记忆」,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认同感。

与「有趣」相对的是「有用」。有些内容通篇说理,也能得到不菲的转发,关键就在于它「有用」。

那么,是不是「有用」就一定有传播力呢?显然不是的。「有用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:有已知的部分,也有未知的部分,并且两者要遵循一个适当的比例。

具体可以参考这条公式:

传播力=话题关注度 x 未知占比/(已知占比 - k)

话题关注度:就是主题的关注度。关注度越高的内容越容易被转发,这也是自媒体喜欢跟热点的原因。像社交、情感、两性、社会这类话题,也属于每个人都会关注的话题,更容易被转发。

未知占比:指这篇文章里面,你不知道的内容所占的比例。

已知占比:指这篇文章里面,你已经知道的内容所占的比例。

k:这是每个人对这篇文章的预期。也就是说,他预期这篇文章会有百分之多少的内容是自己不了解的,属于「新知」。这个值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。

这条公式表达了这个意思:任何一篇文章,要想有传播力,不能通篇老生常谈,也不能全文都是新知,必须围绕着一个受众关注的话题,建立在一些受众已经了解的共识上,由此引导、推演出受众所不知道的新知识。

而如何把握「未知/已知」的比例,是最重要的部分。可以看到,当这个比例完美符合预期时(已知占比约等于k,对应分母接近于0),传播力是最强的;而假如我的预期是对半开,但是从第一行开始就完全看不懂(已知占比<k,分母为负数),那很有可能我根本就不会往下读,更别说转发了。

按照经验,「已知占比」的值设定在0.3-0.5是较为合适的。当然这也跟平台和受众群体密切相关。

4、其他

除了上面讲的这些,还有另外两个影响传播力的点。

一是篇幅,长文章更容易被转发。

与大众所认知的可能相反,事实上,相对于短文章,长文章更容易被转发。

(很多调查数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,包括BuzzSumo,企鹅智库,等等)

这其实很简单,前文已经说过,转发最本质的原理是价值观的认同。你所转发的内容,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别人怎样看待你。对受众来说,他们当然期望转发的内容的价值更高,这样可以表现自己的品味和头脑,提高别人对自己的价值判断。而相对来说,长文章更容易被认知为有价值的,传播力度也比短文章更好。

二是认知成本,也就是文章容易被阅读和记忆的程度。大致包括这些点:

1)标题

① 押韵;

② 对称;

③ 口语化;

④ 结构简单。

2)结构

① 结论前置。也就是把结论和提要放在最前面;

② 多用列表。这样清晰而一目了然;

③ 逻辑清晰。顺着文章读的时候,以能够读出作者思考时的逻辑为佳。

3)形式

① 重点加粗。容易一目了然辨认重点;

② 多用空行。读起来舒服;

③ 图表辅助。一图胜千言。

4)内容

① 少用术语。出现一条数学公式,书的销量会减少一半。

② 保持留白。很多东西读者自己可以想到,没有必要写出来


  • 随机文章
  • 热门文章
  • 热评文章
 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: 

分享到:
生成海报
  • 版权声明: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。
  •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think2.cn/blog/269.html
  • 温馨提示: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Think2思想者博客对观点赞同或支持。
返回列表
上一篇:
下一篇:
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

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    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共1662人参与)参与讨论

    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